位置:南投·埔里
面積:18平方公里
地貌:濕地
一、發展歷程
1999年臺灣大地震,震央在臺灣中部山區的南投縣集集鎮。離這不遠的一座原來就已經快要沒落的偏僻小村落--桃米村,被地震幾乎震得淹沒在土石堆里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一點點生機。
震后,一群資深和熱誠的年青文化工作者,基于對家鄉的愛和不舍,成立了一個非政府組織(NGO)--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政府的支援下開始著手于家鄉震后的重建任務。 于是1999年9月21日的大地震后,有了一個奇跡--桃米生態村的誕生。
二、“青蛙”引領的生態情懷
NGO及村民們用『生態』的思維,沒有在村委會前面建個大片水泥硬鋪面的集會廣場,也沒有更大的停車場,沒有鬧轟轟留下滿地垃圾的『農家樂』。一切從『生態環境』開始著手,修復維護復雜而多樣性的森林、河川、溼地及生態農地,多釆多姿的原生動植物群相及原野景觀。
桃米生態村提煉的新文化符號是“青蛙”——因為青蛙是有機農業與傳統鄉村的標志。,村里處處可見青蛙和青蛙圖案,連洗手間也被命名為“公蛙”和“母蛙”。只要你提到青蛙,臺灣朋友就會告訴你,臺灣有一個“青蛙王國”在桃米生態村。
三、生態引領的產業奇跡
生態產業已經成為桃米生態村的主要產業,村里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經營生態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為生態旅游的帶動而升值?,F在,桃米村還向外輸出自己的生態產業和生態文化,幫助別的地方發展生態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生態產業每年可為這個1200多人口的村莊帶來300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
四、獨特地標
“紙教堂”是桃米村社區重建中的一個關鍵性項目。它由發起和主持桃米村社區重建的廖嘉展等將一個日本神阪大地震后鷹取社區的臨時性教堂加以引進升華,落戶于桃米村。這個教堂既象征桃米村要遞接日本神阪大地震后鷹取社區重建堅貞而博愛的精神信仰,又是一個在村中體現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信仰的詮釋中心,及開展其他重要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連其中的十字架和耶穌像,也被重新以生態文化的理念設計成為一個包涵著生命與生態意蘊的新LOGO。紙教堂,一方面說明了物質與生命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暗示著信仰的堅韌性。圍繞紙教堂,還設立了生態村的生態文化見學園區。當地村民與游客在此除了觀景,參與活動,還可以交流、購物與食宿——這其實就是個經過升華的整個生態村的社區中心和游客中心。
至道點評:
還是我們規劃院那句老話“本土人了解本土,但外來人更了解本土價值”。桃米奇跡,在于超前生態理念引領了鄉村旅游升級換代。而這些如果沒有NGO組織的人文生態情懷,原住民是很難獨立做到的。我們的一位客戶開玩笑說“去了一趟臺灣后反倒不會做鄉村旅游”了——是的,有很多東西在當前大陸確實不具有可模仿性。例如強大的NGO力量及其人文情懷。